首次,通过普通光纤网络远距离传输量子信息
2025-04-25 07:25:1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WSJ
科学家首次通过普通光纤网络传输量子信息158英里,无需昂贵冷冻设备,成本大幅降低。这项突破让量子加密更贴近现实,未来可保护银行、医院等敏感数据。
科学家们实现了一项令人振奋的突破:利用普通电脑和光纤电缆,将量子信息传输了创纪录的158英里。这不仅是量子通信领域的里程碑,更意味着超安全的数据传输方式——量子通信,首次成功融入现有的电信基础设施,且无需传统上所需的昂贵低温冷却设备。
Mirko Pittaluga 是这项研究的领头人,他和 Toshiba Europe 的团队在德国的 Kehl 和 Frankfurt 两个数据中心之间,通过普通光纤网络发送量子信息,并在中间的 Kirchfeld 数据中心设置探测器。这套三点式系统让量子信息得以跨越150多英里的距离,远超此前仅在实验室实现的记录。Pittaluga 自豪地说:“我们的设备就运行在埋于道路和火车站下的光纤旁,与日常通信网络并肩工作。”
这项技术为何如此重要?传统互联网以比特为单位传输信息,比特的值固定为1或0。而量子通信使用量子比特(qubits),它们能同时存储多种状态,极大提升了数据安全性。试想,银行转账、医院病历这些敏感信息,若被黑客截获,可能在未来被量子计算机破解。Pittaluga 解释道:“如今的加密密钥依赖数学算法,但在量子计算机面前,它们迟早会变得脆弱。”
量子通信提供了一种更坚固的解决方案:量子密码学。它的加密密钥基于量子力学原理,几乎不可能被逆向破解。David Awschalom,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称赞道:“这项实验堪称完美,展现了量子通信在现实世界中的潜力。”他指出,这种技术能覆盖整个城市甚至邻近城市,为银行、医院等机构提供无懈可击的通信保障。
然而,量子通信的挑战在于如何在长距离内高效传输。传统上,量子信息以单个光子的形式发送,而检测这些光子需要昂贵的超导探测器,价格高达数十万美元,还需用液氦冷却至零下454华氏度以下。这种设备显然无法融入现有网络。Pittaluga 的团队另辟蹊径,采用了成本仅数千美元的雪崩光电二极管。这种探测器无需极低温度,运行条件与现有互联网设备相近。
不过,雪崩光电二极管也有短板:它们检测单个光子的效率较低,且容易受到“后脉冲效应”的干扰,即前一次传输的残留信号会干扰当前检测。为此,团队巧妙设计了两组探测器,一组读取信号,另一组过滤环境噪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项突破让“量子互联网”的梦想更近了一步。想象一个未来,敏感数据在网络间飞速传输,却无需担心被窃听或破解。Prem Kumar,西北大学的工程学教授,警告说:“如今的网络数据可能被黑客储存,等待未来破解。这就是‘现在收集,稍后解密’的威胁。”量子加密正是应对这一威胁的利器。
尽管如此,量子通信的普及仍需时日。Awschalom 乐观预测:“十年内,我们或许能看到量子加密广泛应用于数据保护,甚至建成覆盖城市的量子网络。”但目前,这项技术成本依旧较高,实施难度也不小。
Pittaluga 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量子通信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幻想。它正一步步走向现实,守护我们的数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