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制造2025”未达预期 还自砸脚
2025-04-19 09:25:39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欧盟商会本周发表报告指出,中共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十年计划未能如期实现关键目标,不但未能实现科技自给自足,反而引发过度补贴、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并加剧全球安全与地缘政治风险。
该计划于2015年提出,旨在推动中国从低端制造转型为技术强国,涵盖航空航太、高端机器人、电动车、先进铁路、新材料、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等十个战略性产业。当时即遭到国际批评,认为中共借此扶植本土企业、挤压外资空间。尽管中共此后淡化语调,但实际政策并未中止,在美国多年来对中技术封锁背景下,北京更大力扶植本土科技。
根据报告与会员企业反馈,中共仅在三个领域——造船、高速铁路与电动车达到相对技术领先。然而,中国船厂虽在全球订单中占主导地位,但仍无法自主建造液化天然气船与邮轮;高铁系统仍需依赖日本进口螺丝与轴承等关键零件,技术自给尚未实现。电动车虽在销量上领先,但过度补贴导致行业陷入价格战,大量车企亏损,竞争无序。
在其余七个产业中,多数未达目标。以航空为例,中共称自主研发的C919飞机约九成零件来自欧美,距离自给自足还有很长的路。2024年该机型商业服役仅处初期阶段,也没有完成更大型的C929测试飞行。
在高端数控机械与机器人领域,2022年本土品牌市占率仅达31.9%,远低于原订70%目标。中国制造2025设下的附加价值增长率目标也没有实现:2024年仅6.1%,低于2015年的7%,更远不及目标11%。
报告警告,虽然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达29%,与美欧总和相当,但这一进展并非来自市场驱动,而是过度补贴与政策干预。中共政府押注少数企业获胜、其它企业则被迫在低价竞争中内耗,“内卷”现象明显,最终导致效率低下与结构性过剩。
据CNBC报道,欧洲商会主席延斯·埃斯克伦德(Jens Eskelund)向记者直言,应庆幸中共未能实现制造业增长目标,否则将对全球竞争构成更大压力。他强调,中国过去在多个产业并非欧美的直接对手,如今情势已显着改变。
欧洲商会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并非短期试验,而是中共推进2049年建成制造强国目标的长期战略,其最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实际上是该计划的延续。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指出,美方限制高端芯片出口虽短期内延缓中共发展,但也促使中共加大投资。如华为2024年研发支出占营收20.8%,远高于阿斯麦(ASML)与英伟达(Nvidia)。
然而,欧盟商会警告,中共通过补贴与政策导向推动的产业升级,虽带动部分技术发展,却也导致资源错配与产能过剩。报告指出,这种由政策驱动的结构性转变未必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反而造成市场扭曲,对全球产业秩序构成挑战。
2024年以来,中国工业产值增速持续高于零售销售增速。中共当局近期已将刺激消费列为政策优先,并寻求“让内需与产能更好匹配”。对此,欧盟商会主席埃斯克伦德指出,“若产能增长仍远快于消费扩张,那么刺激内需也难有实效。”
报告也明确指出,美国通过关税、出口管制等措施限制中共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已对“中国制造2025”产生实质冲击,不仅削弱部分中企的竞争力,也促使国际社会重新评估中国在全球制造链中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