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联邦选举启动 您需了解五件事
2025-04-28 10:25:29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周一(4月28日),数百万加拿大人将前往投票站,开始投票选举新政府和总理。这场选举因美国总统川普的关税威胁,将加拿大变成美国第51州的言论而备受关注。
现任自由党领袖、总理马克·卡尼(Mark Carney)将寻求连任,对抗博励治(Pierre Poilievre)领导的保守党。初选结果可能会在今夜或明天凌晨出炉。
目前,加拿大人口估计达4153万,其中近2900万人具备投票资格,已有730万人提前投票,创下历史纪录。
选民将选出343名国会议员,意味要拿下172席才能过半。上个月,加拿大议会解散时,自由党拥有152个席位,保守党拥有120个席位。其余席位由魁北克党(33席)、新民主党(24席)和绿党(2席)占据。
加拿大横跨6个时区,纽芬兰省(Newfoundland)和拉布拉多省(Labrador)今天率先开始投票。以下是关于选举您需要了解的五件事情。
投票计票如何进行?
投票站关闭后联邦选举官员将在见证人面前开始手工计票。
提前投票的选票在每个选区的当地选举局办公室计票,通常在选举夜投票站关闭后计票,但若票数较多,可提前一小时开始。
今年,加拿大提前投票人数创下新纪录,超过700万张选票。邮寄选票和军事基地选票的计票可能耗时较长,但官员表示,预计选举夜能完成大部分计票。
川普重塑加拿大政治格局
这场选举最初被视为对自由党近十年治理的公投,该党因经济问题和住房困难等问题受到批评。然而,川普总统的关税和地缘政治言论使焦点转向候选人应对美国压力的能力。
加拿大公关公司Compass Rose的首席策略官、前总理特鲁多的政策主任马尔西·苏尔克斯(Marci Surkes)表示,“川普的行为对加拿大政治、心理和商业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
川普周一在“真相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祝加拿大伟大的人民好运”。
他在贴文中再次提出希望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选出那位有力量和智慧的人,他能将你们的税收减半,免费将你们的军事力量提升至世界最高水平,让你们的汽车、钢铁、铝材、木材、能源及其它所有产业规模扩大四倍,且无需关税或税收——如果加拿大成为美国珍爱的第51个州”。
川普写道,“自由通行,没有边界。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是命中注定的!美国不能再用每年数百亿美元补贴加拿大了。除非加拿大成为美国的一个州,否则这毫无意义!”
如果没有政党赢得多数席位会发生什么?
在加拿大联邦选举中,国会343个席位将重新分配,其中安大略和魁北克合计拥有200席,预计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渥太华地区的两个选区也备受瞩目。卡尼从未当选柄会议员,他正在渥太华附近的尼皮恩(Nepean)选区参选。与此同时,博励治寻求保住他在渥太华郊外卡尔顿(Carleton)选区的席位。他在妻子阿纳伊达(Anaida Poilievre)的陪同下已经在渥太华投票。
选举后,赢得最多席位的政党,将有机会组建政府,该党领袖将担任总理。
如果政党获得绝对多数,即172席或以上,将组成“多数政府”,该政党可独立执政;如果没有政党达到172席,赢得最多席位的政党仍可组建政府,但这被称为“少数政府”。
少数政府需要和其它政党合作或达成联盟,如果少数政府无法获得足够支持,可能导致政府垮台,触发新的选举。
根据Global News委托Ipsos于3月24日至26日进行的民调,自由党支持率升至44%,较前周增2%,领先保守党的38%。
民调机构Angus Reid周六的民调则显示,自由党支持率为44%,保守党为40%,双方竞争激烈。
获胜者何时成为总理?
如果自由党获胜,其领导人卡尼无需再次宣誓就职。他将继续履行职责,内阁部长们亦然。
如果卡尼决定改组内阁,将举行由总督主持的正式宣誓就职仪式,但在此之前,内阁成员将继续留任。
如果保守党获胜,其领导人博励治可能需要大约两周时间才能成为总理。
选举结果何时公布?
初步结果可能会在当地时间周一晚间或周二凌晨公布。
但官员们会在选举后对投票总数进行复核。
包括加拿大公共广播公司(CBC)在内的新闻机构,通常在选举夜大部分票数统计后,根据加拿大选举局(Elections Canada)的初步结果,宣布预测的赢家。
投票站关闭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错开,以适应多个时区。
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的投票站于当地东部时间19:00(格林威治时间00:00)关闭,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投票站于当地东部时间22:00(格林威治时间03:00)关闭。
最大规模的投票站将于当地东部时间21:30(格林威治标准时间02:30)关闭,包括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这将是各政党取得重大胜败的关键时刻。
如果保守党或自由党在东部地区取得压倒性胜利,选举可能在当晚较早时间结束。
但确定加拿大人选出的是少数或多数政府可能需要更多时间。
(本文参考了BBC、路透社的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