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冲击 中国外贸企业转内销前景黯淡
2025-04-28 18:25:31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中美贸易战高关税压力下,中国外贸工厂订单流失,大量停产。中共党媒也自曝,一些美国市场占比较大的外贸企业,面临订单暂停、减少、取消的情况。在国内消费疲软的情况下,“外贸转内销”被指纸上谈兵。
外贸企业失订单 与美国老客户无法谈下去
央视27日报道披露,浙江台州临海市的一家企业,主要生产厨房家居类的塑料用品,该企业已经深耕海外市场20多年,75%的产品销往欧美等国家。此次美国关税上涨,企业订单损失超过1.5亿元。
报道称,为应对关税,一些企业调整供应链,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其它国家或地区,但这会增加生产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等。
厦门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主要是“拷克带”,印有雪花、麋鹿、圣诞树等节日图案。公司总经理表示,10%左右的产能有积压。眼下,企业正在将这些元素进行“大改造”,全部换成中国节日的元素。
中旺玩具(东莞)有限公司经营的玩具厂以出口为主,客源涵盖日韩和欧美市场。老板陈女士干了十八年外贸,第一次和美国老客户“红了脸”。
“中国的工厂拿的最低的利润,真的是辛苦钱。加税25%的时候,我们和美商吵得特别激烈,那一人就一半。关税到五十几之后,我就没再谈了,我看都不看了……”她说。
虽然党媒报道是为了宣传打气,但受访的外贸老板难掩悲观情绪,有的直言“中美贸易战不是三二年能停下来,可能五年、十年”。
上述玩具厂女老板一直给全球高端品牌代工,现在打算做自己的品牌,所以与那些停工停产的厂子相比,她的厂子反倒一片繁忙,晚上9:40工人才下班。她表示未来这一年很关键,“国内市场都打不开的话,后面就没有机会了。”
外贸厂商:传统贸易难转型电商
面对中美贸易脱钩的环境和趋势,中共当局大力宣传“外贸转内销”。4月26日,湖北武汉启动外贸优品中华行湖北站暨“乐购湖北”消费季,200多家国内外贸企业现场展示,同时支持外贸企业开设网店。甚至连广交会也将现场展示搬到线上。
上周末,广交会二期展期结束,家具参展商阿莲(化名)表示她终于熬完了五天展期。她说,“参加展会就是交交朋友”,“高档的餐椅,一把20多美金,这个价位把‘一带一路’(的客商)直接吓跑了。”
来自俄罗斯的采购商貌似不少,但购买力不行,“俄罗斯买的还是必需品,能用就行,不需要太贵。(受制裁)外汇可能进不来。”阿莲说。
由于没有欧美客户,甚至现在英语对外贸员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广交会上阿莲接待了不少南美国家的客商,人家说的西语,听不懂英语,他们只能用同声传译软件沟通。
外贸商Karen稍早告诉大纪元记者,贸易战打响后,她的订单没有减少,还更忙了。原因是关税战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美国客户跟中国产家合作,有一种不安全感。而她身在美国,受到老客户的信任,并且坚持货到才付款的原则。
“以前没有贸易战的时候,(由于时差)我隔一天听到消息。现在客户一个邮件里面好多产品,5、6个,7、8个产品全部丢给我。其实别的厂商Logo都做好了,再找我报一次价。价格差不多的话都丢给我,导致订单激增。”她说,“我进口的都是促销产品。就是不能做小包裹了,走海运要加关税、运费,但是出于对某些产品的依赖性,所以客人也是能够接受。”
阿莲告诉记者,当地的区领导也在联系他们做电商。但是目前他们只做传统贸易,没有做电商,也不适合做,因为需要投入很多。“需要招人,要有个团队,老板不愿意投入。”之前参加展会是企业开拓用户的主要渠道,客户下单,他们做完订舱出货报关,现在欧美市场受到关税影响,“家具不是快消品,售后也不易。”她说,“这几年真难。”
消费者:看购买习惯 价格要便宜
京东、盒马等十余家电商平台近日表示,将利用供应链能力和直采等优势,帮助外贸企业加快打开国内销路。京东宣布将在未来一年内大规模采购不低于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商品。
据央视新闻报道,永辉超市、华润万家、联华超市、武商集团等企业将为外贸企业开通“内销”直通车,使外贸产品以最快速度上架与消费者见面。
河北的肖女士日前告诉大纪元记者,她会买“外贸优品”,但还没发现哪里有卖。“原来是淘汰下来的残次品出口转内销,我都会买,因为质量很好。”但她表示在淘宝十八年,不会买京东,可能是一种习惯,主要是因为便宜。
肖女士认为,估计原来国内市场低端产品的老板就完了,东西(产品质量)太次了。拼不过人家做外贸的。
Karen向记者介绍,出口跟内销是两码事。有的公司有两个工厂,做内销的质量是很低的,外贸做的一定要挑最好的,因为出口外国的人家一定要质检,船到了那个国家之后,质检员一检验,如果不良率达到了1%,一个集装箱全部退回去。
“所有出口剩下的残次品,全部用在内销上,可是它的价格卖得很贵,比出口价格贵很多倍的,这是中国老百姓要承担的。可是我们卖给外国人的话,比如成本30美金,卖50美金,赚20美金,没有像内销贵得这么离谱。中国的出口企业都经常这样干。”她说。
中共要打赢中美关税战 中小企业成代价
贸易战围堵下,中共鼓吹“出口转内销”的前景将如何?知名公众号“冰川思享号”近日撰文表示,千万不要低估关税战带来的冲击,认为能否“出口转内销”,取决于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市场需求内外有别,但源于经济红利的消费能力是内外相连的。
文章称,过去40多年,中国的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外需”和“内需”无法割裂。对比历年对外贸易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数据,两者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外贸好则国内消费力旺盛,反之则是国内消费疲软。
而所有的经济代价,最终都会向消费传导,消费者永远是经济的终极埋单者。
3月份,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当月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大跌9.9%至1049亿元,跌幅接近10%。而上海3月份的商品零售总额为1280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4.1%。两大一线城市消费遇冷,被看成全国消费市场收缩的警示信号。
原大陆商人杨占群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中国本来就产能过盛,据说福建晋江一个城市的低端加工业,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还能满足世界需求的1/3以上。外贸出口停滞的情况下,光靠国内消化怎么能做得到?
他表示,美国关税施压下,国内好多企业已经停工了,宣布破产的都不在少数。现在国内靠外贸出口生存的企业基本没法干了,反倒是做国内订单的加工企业还没事。“我一个多年以前认识的服装厂老板现在都不接单了,专做欧美订单的。中共的不惜一切代价打赢中美关税战的说法,牺牲的就是这些中小企业主,他们就是代价!”
中国问题专家吴文昕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也表示,中国人的消费近几年来都是有减无增。上海这个全国最大消费城市,今年三月份消费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4%,北京减少了10%,怎么可能期望让他们多消费、把不能出口的商品都买下来呢?习近平要搞所谓内循环,他的梦想是不依赖出口,把本来要出口的商品转为在国内市场销售。但是这个内循环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