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界线如何拿捏 专家分析
2025-04-03 01:25:4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台湾公共策益、台湾智库等多个单位2日共同举办座谈会,就“言论自由vs.国家安全:民主社会的红线何在?”议题,邀请学者专家与会分析。
主持人、台湾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江雅绮开场时提问:“如果有人利用‘民主’反对民主、利用言论自由鼓吹‘武统’,鼓吹透过战争推翻民主自由的宪政体制,我们该如何透过法律体制保卫民主呢?”江雅绮以拉脱维亚为例,他们曾被俄罗斯入侵,因此将煽动战争列为犯罪行为,甚至已有违反者因此被羁押。
台湾智库研究员陈玺安指出,言论自由包括发表意见、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和思想的自由,相较于控制人民思想、限制人民表达自由的独裁国家,言论自由被视为民主国家的核心价值之一,让社会透过多元的思辨更加进步。但个人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为前提,在个人层面,毁谤、性骚扰的言论,以及在国家层面,宣传恐怖主义、鼓吹战争的言论,均会受到限制。
陈玺安表示,对于什么言论才是危害国家安全,在极权国家可由掌权者定义,在台湾这样的民主社会中就会有多元的辩论。但极权国家利用民主社会的言论自由攻击民主制度,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因此,这条言论自由的红线该如何画才符合民主精神,同时又能保护台湾的民主制度与国家安全?这是民主社会的难处,也是台湾必须面对的难题。
远景基金会副执行长宋承恩分析,“今天的问题不只是言论自由,而是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国家,以及这些看法之间的鸿沟。”陆配“亚亚”案被部分民众视为言论自由议题,但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并已违反《大陆地区人民在台湾地区依亲居留长期居留或定居许可办法》。
宋承恩说,大家要思考“宣传”和言论自由的不同。前者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教条式宣讲,且都“恰好”和中共国台办口径一致,试图影响社会舆论;对此,大家不应该昧于现实,只想诉诸“自由主义”。现在台湾社会缺乏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不时落入谩骂与人身攻击。公民应该走出来,面对面讨论,形成对国家未来走向的共识。
逢甲大学兼任助理教授萧育和直言,国家安全与言论自由并不一定对立,而且言论自由的定义与边界亦需要充分讨论。如果大家从政治哲学角度重新思考自由主义名家弥尔(J. S. Mill)著名的伤害原则:“个人自由只有在其行为对他人造成实质伤害时,才可受到社会限制”,会发现需要辩论现代语境下的“伤害”,决定如何限制以自由为名的言语暴力和挑衅。
萧育和表示,大家也要留意弥尔所处的19世纪新闻媒体并不发达,也不受系统性的错假信息威胁,必须重建时代脉络才能反思现代言论自由的真意。现在大家往往将“言论自由”想像为个人主义式的绝对权利,但是随着社会演化和媒体传播,言论自由必然脱离私领域,必然产生社会连结和影响。
与谈结束后,主持人和青年们也针对“武统言论、人权与国际舆论战”、“宪法与言论自由”、“北一女教师区老师的央视受访事件”等提出问题,与谈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