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芬难题──美元霸权与贸易逆差并存
2025-04-17 17:28:1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上报
美元、信用卡(图片来源: ?Anna Barclay/Getty Images)
从4月2日实施“解放日关税”到11日这十天,美国关税战经历了三次变化,从针对全球普征对等关税,到7日宣布暂缓对75国开征对等关税但单独把对华商品关税提高到125%,再到11日总统备忘录豁免部分电子产品。在关税政策坐过山车(云霄飞车)时,美国股市经历了政策性血洗,市值消失逾5万亿美元,汇市债市下跌幅度均为2020年以来最大,尤其是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4月上中旬之交的交易周累计上涨49.52个基点,创2001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债市汇市均关系到美国主权信用,担心引发金融崩溃,川普(川普)总统总算暂时为关税战降温。但这轮危机却引发了一场对于美元霸权与贸易逆差的讨论。
被遗忘的特里芬难题浮出水面
川普总统开打关税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要消除庞大的贸易逆差(2024年总数为1.21万亿美元);二是希望通过高关税将企业逼回美国,即制造业回归。本文主要讨论消除庞大的贸易逆差如何可能。
就在11日之后,关税战暂时获得90天宽限期,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2018年5月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被人翻出来放在自媒体上,顿时成为讨论热点。巴菲特如此说:
“有些贸易赤字水准(美国贸易逆差)让我感到困扰。当你从其他国家买的东西实际上比他们从你这里买的还多时,你就是在向他们提供投资资金”。
“我们不希望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进口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0%,却没有出口任何东西。现在,我们都可以不工作了,我们可以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售小纸片。他们可以继续给我们送食物,送汽车,送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最终,他们会对我们所有的财富提出索赔”。
巴菲特谈的这一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也译成特里芬悖论)。这一命题在20世纪60年代由比利时裔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提出,大意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全球储备货币,而其他国家持有其货币作为外汇储备来支持国际贸易,那么该国必须以某种方式向世界供应其货币,以满足世界对这些外汇储备的需求。这种供应功能名义上是由国际贸易完成的,而拥有储备货币地位的国家比如美国将不可避免地需要出现贸易逆差。持续的贸易逆差最终会导致美国的债务不断累积,美元的信誉也会受到质疑,在美元信誉下降的情况下,各国可能会减少持有美元,转而选择其他货币作为储备,最终的结果是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境地:为了维持全球经济的流动性,美国需要保持贸易逆差;但长期的贸易逆差又会威胁到美元的长期稳定。
1971年以前,美国对其他国家基本保持顺差。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之时,美国放弃金本位,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建立石油美元体系后,美国因美元成为世界硬通货而获美元霸权地位,但也不得不在1985年接受了这种持续贸易逆差的负担,从债权国永久转变为债务国。
川普关税战正热 美国舆论在冷思考
我特地上X搜索,才发现这是英文圈的讨论热题,因为英文推主多,专业人士多,发表的意见比较内行。要点集中在:要不要将国际贸易关系看作零和游戏,认为顺差国就是赢家,逆差就是输家?这是川普从竞选以来就反复强调的,他认为几乎所有的顺差经济体都在占美国的便宜。讨论的结论倾向于:美国这种既要美元霸权又要消除贸易逆差,还要国际政治支配地位,有点不切实际。
这种讨论当然是因为担心。川普总统非常在意美元的霸权地位,还在候任之时就要求金砖国家(BRICKS)不得采取任何削弱美元霸权地位的行动;但他同时也在意消除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但这两者是同时存在的,要消除贸易逆差而不动摇美元霸权地位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模式几乎行不通。在美元霸权与消灭贸易逆差之间,他只能选择一样。川普重返白宫后多次表示要与中国好好谈判,中国最初也曾表示,愿意为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谈判,中美双方各开列一个清单,中国需要的是什么,美国愿意提供的是什么,只要符合中国需要,中国愿意多采购。当时这条消息出来,我就知道双方甚少契合点,美国能够增加供应的产品,比如牛肉、大豆等,中国已经饱和;中国需要的产品,比如军事装备、部件、芯片等科技产品,美国出于安全考虑,对中国禁止出口。
川普关税政策获得选民大力支持的原因,是因为他想用关税来代替个人所得税。他的依据是宪法第十六条修正案,该修正案是美国改变国家运营财政来源的契机。19世纪后半叶时,关税占据财政收入的4~6成,在该修正案之后变成了所得税等。拜登政府留下的是巨额双赤字,除了1.21万亿贸易逆差之外还有36万亿国债,川普政府的思路是,既然国内找不到财政来源,那就让其他国家来支付。这场十日三转折的关税战之后,这个预想的实践将大打折扣,至少他承诺的降低通胀,已经成了不可实现的目标。
川普雄心勃勃地要打关税战,手中也握有不少好牌,目前成了这样,是谁的责任?(美联社)
美国国内的担忧及“谈判者信誉受损”
对这场必税战,经济学界、商界的批评特别多,在未开打之前,主要意见集中在是否应该开打;十日三转折的关税战与资本市场陷入动荡之后,批评更多,主要是集中在失误上。
亚当?S?珀森Adam S.Posen是保守派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4月9日,他在《外交事务》发表一篇文章《贸易战容易输:北京在中美关税战中占据升级主导地位》,该文认为,川普在发动这场必税战之前,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谁在这场必税战中占主导地位,他认为美国拥有博弈论者所说的对中国以及任何其他与其存在双边贸易逆差的经济体的升级优势,对手却无法以同样的方式反击。但这种逻辑是错误的:中国才是这场贸易战升级的主导者。美国从中国获得至关重要的商品,这些商品短期内无法被取代,美国本土也难以以低于高昂的成本生产。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或许是采取行动的理由,但在采取行动之前就打赢这场战争,几乎注定会失败,代价也极其惨重。
4月15日,《纽约时报》在《川普对贸易战孤注一掷,威胁其他关键对华谈判》一文中如此描述:“在过去10天的交谈中,几位坚持匿名的政府官员表示,白宫内部在如何应对中国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在政府内部众多派别甚至还没来得及表明各自立场,更不用说确定哪些问题最为关键之前,贸易战就爆发了。后面还引了现任职于外交关系委员会和乔治城大学的杜如松(Rush Doshi)的说法,“目前他们还没有大战略,只有一系列互不关联的战术。”
《华尔街日报》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有预判。4月9日,该报发表《美国关税反转引发全球质疑:是策略还是发疯?》,指出川普暂停执行75国关税的消息让全球市场都松了一口气,但也为全球各国领导人提供了有关其承受极限的宝贵资讯,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谈判真正开始时采取包强硬的立场。该文引述德国智库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所长Moritz Schularick所言:“每个人可能都会得出结论,认为川普作为谈判者的信誉已经下降”,“下次,人们会更不相信他,会考虑他何时可能再次让步。对美国来说,谈判肯定没有变得更容易。”
目前的情况,似乎正在证明了谈判者信誉受损这一判断。据英国《金融时报》15日报道,欧盟委员会表示,双方贸易谈判代表进行了两小时的会谈,但并未取得进展。被美国列在第一轮优先谈判的五国当中有日本,美日关税谈判定于4月17日举行,据日经新闻透露,其中将规定日本不得将国债作为关税战工具(据说此次美国债市动荡与日本抛售国债有关),但日本首相石破茂4月14日在日本议会表示,在与美国的关税谈判中,不准备做重大让步,也不急于达成协议。
川普雄心勃勃地要打关税战,手中也握有不少好牌,目前成了这样,是谁的责任?
(本文为《上报》授权《看中国》转载。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