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翻车现场 全球首场机器人马拉松 暴露了什么?

2025-04-20 10:26:0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刘润

这个周末,很多人被北京亦庄一场“特殊的”马拉松吸引了目光。

特殊在哪?

特殊在,主角并不是专业运动员。甚至都不是人。而是:人形机器人。



确实。前所未有。这场全球第一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很特殊。最后,天工赢得了比赛。据说,这位天工,已经是个跑步老手了。此次参赛,还使用了无线领航技术完成跟随导航和长程路径规划,使用了电池快换技术实现长时间作业。

热烈祝贺这名选手。下次去北京,请你吃饭。

但同时,也有一些踉踉跄跄的选手,引起了很多人的困惑。

你可以看看这些来自各个短视频平台的视频。



(视频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机器人的旁边,还有工作人员陪着跑?这最累的,不是机器人,而是人啊。慢着慢着,为什么有些“陪跑天团”的手上,好像还拿着遥控器?这是机器人,还是遥控玩具?怎么动不动就摔在地上?什么?还有人拿着喷雾,对着机器人的膝盖猛喷?

天啊。这还是我在短视频上刷到的人形机器人吗?短视频上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可以跳舞,打武术,侧空翻了。怎么一到真实世界里,就变得脆弱无比了?人形机器人,到底行不行啊?前段时间,朱啸虎的“人形机器人泡沫”论,引起了巨大争议。难道,真让他给说中了?今天的机器人,离真正走进生活,产生实用价值,到底还有多远的距离?

一场本可以“秀肌肉”的活动,怎么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我想说,是的。这的确就是今天最真实的机器人。离我们期待中的样子,还很远。

这个“远”,主要卡在两个核心的技术点上。这次马拉松,就非常直观地暴露了其中一个。另一个虽然没有直接展示,但同样关键。

第一个卡点,叫做: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

什么是空间智能?

如果,让机器人在一个平整的、空旷的场地上,原地表演跳舞、打武术,那它现在确实可以做得很不错。看上去也非常灵活。

但这种灵活,本质上是在展示什么?是平衡性。

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的算法能精妙地控制腿部关节,保持身体不倒。这很厉害。

但是,这只是机器人能力的一部分。真正的挑战在于,当机器人要进入真实、复杂、动态的环境时,会发生什么?

前面有障碍物,是绕开还是停下?遇到行人,要不要避让?怎么避让?地上有个小坑或者一块石头,是踩上去还是跨过去?需要转弯了,怎么规划路径?前面是人行道,要不要上去?

所有这些决策,都需要机器人对外部的三维世界,有准确的感知、理解和判断。如果没有这种对空间的“智能”,机器人寸步难行。

这种对智能的要求,有点类似于另一个你可能更熟悉的领域: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汽车,本质上,就是一个长着四个轮子的机器人。一个车形机器人。它的核心挑战,同样是空间智能。同样是感知环境,理解意图,做出决策,规划路径。

我们花了这么多年,投入了这么多的资源,投喂了大量的数据给自动驾驶。但即便如此,今天的自动驾驶的主流,还依然停留在L2级别(辅助驾驶)。离完全无人驾驶(L4/L5)还有距离。甚至时不时还会出事故。

现在,你再看这些跑马拉松的人形机器人。它们还需要人拿着遥控器在旁边“辅助”。要是按照自动驾驶的标准,它们可能连L1(特定功能辅助)都还算不上。连最基本的在真实场景中的自主定位、导航、避障、规划路径的能力,都还非常欠缺。

这些在马拉松比赛中跑起来摇摇晃晃的机器人,可能确实在平衡性上有进步。但还不够好。所以,一旦遇到需要转弯、调整路线的复杂情况,它“空间智能”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必须依赖遥控器的介入。

所以,这场马拉松与其说是展示了腿脚的进步,不如说是暴露了脑子的不足。

这是一道人形机器人迈向实用化的巨大鸿沟。

第二个卡点,叫做:灵巧双手(Dexterous Hands)。

马拉松比赛,自然会让我们关注在“跑”,也就是腿上。但是,人形机器人之所以是“人形”,除了能走,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也就是:手。

春晚舞台上,机器人扔手绢的表演,看上去特别灵巧。但实际上,那不是靠手来“抓取”的。而是用了类似于“吸附”的方式。

马斯克曾说,打造人形机器人,花在手上的精力,可能要占整个项目的一半。

为什么?因为手,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进化产物之一。

人类的进化史中,有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那就是:直立行走。直立行走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跑得更快吗?不是的。本质上,是为了解放双手。把原来也承担支撑和行走功能的前肢,彻底释放出来,变成可以进行精细操作的手。

当然。解放双手,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平衡会变得极其困难。原来,是四点支撑。现在变成两点了。原来,重心可以放在一个面上。现在要落到一根线上了。控制双腿稳定行走,是对我们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巨大挑战。

但是,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我们的双手,就可以“干活”了。我们可以拿起杯子,可以开关按钮,可以开车,可以做手术,可以完成无数的复杂任务,靠的就是这双无与伦比的手。

而人形机器人呢?你看,它们的表演,绝大多数集中在腿部。走路。跑步。跳跃。却极少有展示手部复杂操作的。

为什么?因为太难了。难在哪?除了复杂的机械结构和控制,更在于:感知。

什么是感知?

我要拿起一个纸杯。用多大的力呢?力太小,拿不起来。力太大,杯子捏变形了。那我怎么知道用多少力刚刚好?靠指尖的压力感应。

杯子里有没有水,我拿起时用的力也是不一样的。怎么知道?可能通过视觉预判,可能通过拿起瞬间感受到的重量反馈,甚至可以通过温度感应判断里面是热水还是冰水。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背后其实是极其复杂的感知、反馈和控制闭环。而目前的机器人,在这方面还非常初级。特别是力觉传感器。技术还不成熟,成本也高。

这是另一道人形机器人迈向实用化的巨大鸿沟。

所以,如果说我们之前看到的各种炫技视频,是给人形机器人戴上光环的话,那么这次的马拉松,就是让我们看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看到了“空间智能”和“灵巧双手”两大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都还没有被真正突破。

而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让这个行业目前处在了一个特别尴尬的阶段。

一方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抓人眼球的视频放出来。另一方面,这又更像是一种面向资本市场或者公众的“进度汇报”式的营销,而不是真正解决了核心技术难题的标志。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所谓“落地应用”,比如在展会、活动、发布会上做迎宾、表演、展示,都还是在利用它的“注意力价值”。它新奇、炫酷。但这并不代表它就已经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价值”。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已经没有未来了?

当然不是。方向,是确定的。未来一定会来。但是,你不知道这个未来,会在多远的未来。

所以,暴露问题,不是坏事。

这些问题,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从实验室演示,到跑通马拉松,再到真正走进实际的工作生活场景,承担复杂任务,这中间还有巨大的技术鸿沟需要跨越。

而看懂这些问题,也能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刷屏”时刻,更加准确地了解这个行业真实的进展程度。

至于那些看上去似乎有些“花瓶”的表演,可能就是人形机器人在技术成熟前,用来生存和发展的“盘缠”。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多给它一些时间,多关注那些真正在底层技术上默默攻坚的力量。

嗯。同志仍需努力。

加油。

P.S.

很多人相信,人工智能是未来。却不知道,该如何拥抱这个未来。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是机会。却不知道,如何才能不错过机会。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团队,也正式推出了,2025“进化的力量·刘润年中大课”。

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会用一天的时间,和你好好聊聊人工智能。

不做现场直播。也不做事后回放。就让我与你,独家分享。

6月7日,就让我们,现场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超百页PPT!男研究生举报称被教授引导发生性关系
  2. 北理工46岁副院长出轨24岁男生 细节曝光
  3. 东莞18年老牌出口企业订单尽失 工厂熄火
  4. 订婚强奸案女生:和男方约定过拒绝婚前性行为
  5. 川普失算:北京不是东京
  6. 6招减掉内脏脂肪 腰围瘦10cm
  7. 川普拟签行政命令,大幅改组国务院
  8. 川普威胁奏效,普京给了台阶
  9. 曾被要求改国籍,汤唯这样拒绝
  10. 美国的制造业是否真的“弱不禁风”?
  11. 昆明宝马车从车库5楼坠落 车头插向地面
  12. 鲍威尔要被炒鱿鱼?市场要被川普折腾坏了
  13. “特梅会”可能结果:欧盟进一步远离中国
  14. 大S儿女终于回北京,汪小菲一家5口齐亮相
  15. 她16年前被公安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 如今怎样了
  16. 川普:美中私下“良好对话” 没透露与习是否直接联络
  17. 大金主怒了,华尔街找到“出气筒”
  18. 怎么破除内卷?我去了一趟欧洲,找到了答案
  19. 中国4种大型飞机发动机的研制成败
  20. 中共禁波音 分析师:C919项目或陷停滞
  21. 高盛解读美元大跌:类似“英国脱欧”
  22. 川普坑惨自家人,中国造船为何挡不住?
  23. 加拿大联邦大选:首日投票率破纪录
  24. 东方集团涉财务造假 中国学者吁别让其跑了
  25. 北理工大教师师德失范,暂停职务
  26. 川普:3-4周内与中国达成协议 美媒:中国拥2大优势
  27. 【名家专栏】川普第二任期既有经验又有精力
  28. 全美再爆反川普示威 料500万人上街超800场集会
  29. 美国“新次贷”大雷,哈佛耶鲁引爆?
  30. 左翼团体再掀全美反川普示威潮
  31. 安徽女子左眼失明左耳失聪,办残疾人证被拒?
  32. 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你知道“谷雨花”是那种花吗?
  33. 谁最易感染艾滋病?这2类人数量正在增多
  34. 海南师范大学“零的突破”被“贻笑大方”
  35. 王阳明晚年应验少年梦 天意不可违
  36. “天屎之路”引热议,还能做点啥?
  37. 解放军中东大秀“肌肉”,华盛顿紧张
  38. 大型翻车现场 全球首场机器人马拉松 暴露了什么?
  39. 中国驻美大使:不能自己生病让别人吃药
  40. 7款Costco高档品 让你感到富足又花钱不多
  41. 川普“自己人”也坐不住了
  42. 马斯克宣布下半年访印度
  43. 投资人急寻避风港!川普关税乱局下 这些资产受青睐
  44. 最高院凌晨紧急下令 暂禁川普动用战时权力驱逐移民
  45. 空中四分卫 F-35战机成功指挥火箭炮部队灭敌
  46. 博励治支持率冲上63%,提前投票破纪录
  47. 俄方:乌克兰没停火
  48. 自由职业者建立退休储备金的9项策略
  49. 全球财长和央行行长齐聚华盛顿
  50. 你今天喝茶了吗?泡完的“茶叶渣”先别丢
  51. 歼-36圆了空军40年前的梦
  52. 意监狱首启用“性爱房”状况曝:可用2小时 禁上锁
  53. 深圳工程师不租房睡车 公园冲凉4年 很满意生活
  54. 穿睡衣冲来通报川普亲自出席!日代表爆谈判幕后惊魂
  55. 关税战另辟蹊径?中国供商上TikTok“直销” 美国
  56. ChatGPT这个新变化引争议,用户直呼“毛骨悚然”
  57. 女子竟用肉身挡高铁门,阻止发车
  58. 中国为何与马来达成永久免签?
  59. 海外用户发现,在中国电商买更便宜
  60. 2025年最热卖的五款轿车 丰田Camry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