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助力中国主导亚太地区
2025-04-27 08:25:1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德国之声
有评论认为,川普对全球贸易的错误、无能的攻击,可能会对美国在世界上最具商业活力的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并留下可以由中国来填补的真空。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川普用关税将亚太地区拱手让给中国》,作者James Crabtree(英国地缘政治分析师)认为, 美国总统川普对全球贸易的错误、无能的攻击,可能会对美国在世界上最具商业活力的地区的影响力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并留下可以由中国来填补的真空。从长远来看,川普的行动使美国有可能放弃其在亚太安全领域的主导地位。
文章说,川普反复无常的性格最终可能会迫使各国考虑与美国贸易之外的替代方案。拥有巨大经济和资源需求的中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随着川普评估对中国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北京也将更加开放地寻找其他贸易渠道。这几乎肯定会增加中国在该地区已经相当大的影响力,并有助于其努力建立一个新的全球化模式,为中国而不是西方的利益服务。
作者说,川普最终可能会取消关税,或者民主党可能会在四年后重新掌权,并试图重建关系。但美国不太可能完全恢复它曾经享有的信任,这种信任曾使它成为亚太地区无可争议的商业和军事力量。
“中共≠中国”在现行“国际法”中行不通?
台湾“风传媒”发表文章《“中共≠中国”─说易行难,“国际法”助虐》,作者舒缃家说,“中共≠中国”的立论基础其实很简单:所有非民主选举产生的专制政权都不能代表他们的国家与人民。不是由公正的民主选举产生,即表示没有得到人民的授权,不具备“政权民授”的民主合法性,这种政权既不能代表人民、也不能代表国家,道理至简。
但是, 文章指出,这个至简的道理,在国际政治的实践中却行不通。现行的“国际法”认可一切掌握国家权力的“政权/政府”,承认其代表这个国家,哪怕这个政权/政府再残暴腐败,比如北朝鲜。只要占据了政权,组成了政府,身在其“位”,现行的“国际法”即以“国家”之名接受他,可以说,现行国际法只认“身份”:“政权/政府=国家”;不问“价值”,不区别民主与专制、善治与恶治,好坏“一视同仁”。
作者认为,自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以来,“中共≠中国”、“中共≠大陆中国民众”的观念在全球反中共各界一点点地开始发酵,尤其在反共华人圈。但显然,这个重要概念的传播,还是太慢太零碎了,其原因可能是两个:一是对此概念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二是不知道在行动上如何贯彻此概念。
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主张将“中共”与“中国人民”进行拆分,夸赞中国人民聪明、有能力,强调“美中冲突只是美国与中共的冲突”。
电影审查与女权艺术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端传媒”发表评论《影评:电影文化精英的身份认同危机》,作者Mirabelle认为,或许也是为了好过审查,入围柏林影展的中国电影《想飞的女孩》(文晏导演)讲了一套旧故事。田恬没有在生前得到安稳与关爱,死于海中是一笔把一切都淹没的糊涂账,不再需要为家里还债的方笛乍看得到了最终的解脱,但也失去了家庭,未来还需艰难地重建自己的人生。女性要么含冤而死要么失去一切,从古至今诸多作品有讲,鲁迅的《祝福》如此,《窦娥冤》如此,《精卫填海》更是如此,本质上都是女性受到无缘无故的迫害的故事。观众对这种故事的熟悉程度,不亚于对农村题材的熟悉。
作者说,旧也就罢了,《想飞的女孩》甚至在观念上有倒退。鲁迅写《祝福》意在批判社会人情冷漠残酷,窦娥和精卫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死后向大环境寻求公平正义,《想飞的女孩》只写到了田恬的死和方笛世界的崩溃,没有更深刻的反思、批判和责问。如果精英创作者只有见识但没有表达的胆识,便只讲得了旧故事老套的那一半,无法迎合独立女性自强自立的潮流,也体现不了具体的某一阶层中的女性挣扎的情绪和过程。
文章认为,受制于现在的审查环境与创作者的能力,《想飞的女孩》尴尬地卡在阶级与表达的裂缝中。这个故事说贫苦不是,说农村也不是,没展现城市,更体现不了女权思潮为女性谋得的任何一丁点好处。这些谈论着精英会在意的话题的艺术电影作者,在这个中产在下滑的时代,成为了电影光谱里的下滑中产。